20世纪80年代以来,黄金首饰发展趋势有较大变化。流行款式从小巧玲珑、线条简洁的式样转变为粗犷豪放的式样,显示了一种强健与力量的美。
金是最流行的饰品金属,但价格的波动对它的使用影响很大。例如,珠宝流行款式出现“大”观感要求时,正好就是金价逐渐上升之时。空心链和电铸技术的使用,可使黄金首饰产生一种更为充实的外观,而不必增加过多的重量。
着色金的合金亦再度流行,从黄金首饰的款式看,三色金(黄、白和蔷薇色)的使用是一个重要趋势。
在80年代,美国的消费者对K数高的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,这种金自古以来就受到欧洲和亚洲人的喜好。K数高的金合金也是美国人的主要追求目标,但对制作24K的金首饰也产生了兴趣。为了解决纯金太柔软的问题,世界金理事会赞助了一种新的合金990金(在99%的金中加入1%的钛)的开发。
尽管80年代饰品市场的绝大部分镶嵌物都是浇铸成形的,但仍有一些金匠用手工加工金。金匠们借用40年代的珠宝式样,将金起皱、打褶边、雕形以模仿织品,从而获得一种被织造过的外观,或形成饰边或网织物。通过对金属结构作进一步的探索,经过褪光(出糙面)、拉绒和擦亮等处理,产生一种与抛光金相反的柔和效果,另一种与抛光处理不同的方式是,通过织网、“龟裂”和结晶,使现代艺术性强的饰件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。总之,黄金首饰的加工,除了对技术的掌握以外,更重要的还是对艺术的追求。
随着黄金首饰业的蓬勃发展,首饰的花样款式不断增加,成份变化越来越复杂。
黄金首饰可按照成分特点进行如下分类:
一、黄金饰品的成分分类
(一)根据饰品成色分成纯金和K金两类
目前国内尚没有根据纯度定名的统一标准,虽已审查通过了国家标准草案,但各个地区都使用自己习惯的传统标准(表1)。
表1 黄金首饰的成色分类标准
类别 |
名称 |
Au的最低含量 | ||
国家标准草案①(‰) |
上海市企业标准(‰) |
武汉市企业标准(%) | ||
纯
金 |
足金
千足金
24K |
990
999
999.9 |
990
999.9
|
98.0
99.9
99.6 |
K
金 |
22K
21K
20K
18K
14K
12K
10K
9K
8K |
916.7
875
833
750
585
500
417
375
333 |
916.7
875
833
750
585
500
417
375 |
91.3
87.16
83.0
74.7
58.1
49.8
41.5
37.35
33.2 |
注:①《贵金属首饰纯度命名方法》
1、纯金:笔者将足金、千足金、24K金统称为纯金,即含Au量必须>990‰。然而,有些地区将>22K黄金也称作纯金,因为这种黄金和24K金一样,只能做天元戒、项链等供佩戴或收藏,一般不能镶嵌宝石。这个概念与“纯”字不符,最好不使用。
2、K金:以4.16%为计量单位的黄金制品,称为K金。常量44.16%的取值以24K=100%Au,求得1K=4.16%。由于4.16%为无限循环小数,各地取值不一,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K金标准:
国家标准草案、上海市标准、浙江省标准:1K=4.1666%;
武汉市等地习惯使用标准:1K=4.15%;
私K(解放前的旧饰品):<22K时,1K=4.0%;>22K时,1K=4.1%;
对于24K黄金,理论上应含金100%,但无论在国内或在国外都不统一(表1)。一是4.16%取值不同;二是对每1K含量取上、下限的理解不一。从数学上说,大于23K~100%之间的含量都是24K,所以出现不统一不足为怪。
在接收旧金器时,要特别注意“私K”金的成色。
表2 世界各地24K含量标准
国家或地区 |
黄金纯度(%) |
日本、苏联 |
99.99 |
英 国 |
99.5 |
南 非 |
99.6 |
香港、澳门 |
>95.84 |
国标草案
中国传统习惯
私 K |
99.99
99.6
98.4 |
(二)根据饰品杂质种类分成
1、清色金—Au—Ag合金;
2、浑色金—Au—Cu合金,常含有银。Cu<0.3%称小浑金,Cu>0.3%称大浑金;
3、金钛合金—Au—990‰,Ti10‰,其色泽接近纯金,耐磨耐用,撞击性能接近K金,为国外新产品;
4、金铝合金—Au78%,Al22%,目前除日本研制出18K黑色金外,这种合金算是黄金首饰中颜色最深,最红的一种。
根据大量电子探针分析资料得知:纯金的主要杂质成分有Ag,Cu,Fe,Ni等;K金的主要合金成分有Ag,Cu,Zn,Ti,Al等,另还含有Sb,Sn,Pb等微量元素。正是这此合金成分和杂质元素,创造了多姿多彩的黄金自饰。
二、黄金饰品的结构分类
所谓结构是指整件黄金首饰各部分的均一性和结合方式。根据其结构特点和工艺方法。一般可分为均匀金和非均匀金两类:
(一)均匀金——如各类浇铸的天元戒、花戒和部分镶宝戒。
(二)非均匀金——有以下几类:
1、镀金:在金属或合金上电镀一层薄薄的金箔。常见的被镀金属(胎体)有Ag、Cu、Ni、Cu—Zn合金、Cu—Ti合金等,一般尽可能采用与黄金颜色相近的金属或合金。由于Ni易于使金离子附着,通常先在胎体上镀一层附着层,然后再镀金。
如桂林某银行送检的从美国进口的带链,其电子探针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。
表3 美国某进口带链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
部位 |
Au(%) |
Ag(%) |
Cu(%) |
Zn(%) |
Ni |
厚度 |
镀层 |
59.56 |
8.25 |
27.85 |
3.75 |
|
15µm |
附着层 |
|
|
|
|
97.93 |
15µm |
胎体 |
|
0.049 |
88.9 |
10.77 |
|
|
镀金的厚度一般在5µm左右,一些厂商为了获利,常镀得很薄,仅有1~3µm,但镀金也可以厚至50µm。市面上出售的所谓意大利包金、日本包金,其实都是镀金制品。
2、包金:将金箔贴附在其他金属片(胎体)上,经滚压使二者紧密结合。胎体有Ag,Cu,Cu—Zn合金等。Ag胎质地柔软,不易启开剥落,后二者硬度相差较大,易撕裂脱掉。
包金厚度一般十几~50µm,要薄至5µm以下一般工艺难以达到。市面上包金有时用(1/10)18K,(1/20)18K等标记,这表示金箔成色是18K,金箔的厚度与胎体厚度之比为1/10或1/20;在美国,包金又叫填金,常用14KF或18KF标记,从而区别于14K或18K均匀金。
3、焊金:凡经焊药焊接的金饰品,暂称焊金,如绝大多数项链、镶宝戒。由于焊药熔点要比母体金低,其成色一般比母体金低10%~20%,因此,在计算成色时,必须注意其成色的不均匀性。例如,一条成色为99%的项链,焊药金一般占整条重量的2%~4%,高的可达6%,设其为5%,当焊药为90%Au,母体金成色为99%时,则整条项链的成色应为:
99%-90%×5%=98.5%
4、组合金:成色不同的几部分组合成一件金饰品。如一对耳塞,其各部分的含金量分别为:耳叶99.72%,耳塞杆93.72%,耳塞扣88.65%;一条绳链有5股为24K金,1股为22K金。在成色鉴定时要特别注意这些结构特点。
5、彩色金:指一件金饰品由各种色带组成。各色带与母体金成色相同,但以少量元素的变化来调色。如18K彩色金,母体为75%Au,各色带的合金材料也为75%Au,余下的25%除了Ag,Cu外,还加入了少量的Zn,Ni,Pb,Cd等元素,以产生不同的色彩。经过细致的加工,便能制出一件绚丽多彩的金饰品。
鉴定彩色金的成色要注意,尽管各部分金的成色都相同,但由于各色带所含合金材料和杂质元素不同。在荧光光谱分析时应该注意其复杂的基体效应,比重法测定时必须考虑各元素的不同比重引起的彩色金的比重变化,其测定结果必须校正。
6、空心金、扯皮金:颐名思义,空心金就是外部封闭、内部空门的金饰品,如空心鸡心挂坠。扯皮金即是一种在铜丝、铜片或合金材料上裹一层K金或纯金的假金饰品,鉴定时要特别注意。
上面分析了影响金成色的两个主要因素,即黄金首饰的成分与结构特点,它们也是选择测定方法进行和结果校正的主要依据。
免责声明:矿库网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,为了传递信息,我们转载部分内容,尊重原作者的版权。所有转载文章仅用于学习和交流之目的,并非商业用途。如有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。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。